<b id="xuif5"><legend id="xuif5"></legend></b>

<ul id="xuif5"></ul>

<dfn id="xuif5"><label id="xuif5"></label></dfn>

        1. <blockquote id="xuif5"><th id="xuif5"></th></blockquote>

            聯(lián)系我們

            郵政編碼:730030
            協(xié)會地址:蘭州市城關區(qū)通渭路1號
            房地產(chǎn)大廈18層1826室。
            (查看地圖)
            聯(lián)系電話:0931-2188066
                 0931-8481839
            傳真號碼:0931-2188066
            電子郵箱:1733250867@qq.com
            通訊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通渭路1號房地產(chǎn)大廈1826室。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
            上午:09:00-12:00
            下午:13:00-17:00
            (周五下午內(nèi)部學習)

            掃一掃“關注我們”

            藥學知識

            首頁>藥學知識

            合理使用補益類中成藥

            2017-01-20 發(fā)布

            課程31
            合理使用補益類中成藥

            一、中成藥概述
            中成藥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以中藥飲片為原料,按規(guī)定的處方和標準制成具有一定規(guī)格的劑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劑。中成藥有著悠久的歷史,應用廣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中成藥的處方是根據(jù)中醫(yī)理論,針對某種病證或癥狀制定的,因此使用時要依據(jù)中醫(yī)理論辨證選藥,或辨病辨證結合選藥。
            二、中成藥安全性
            中成藥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大量研究和臨床實踐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中成藥的安全性是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確的辨證選藥、用法用量、使用療程、禁忌癥、合并用藥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環(huán)節(jié)有問題都可能引發(fā)藥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藥是中成藥應用安全的重要保證。
            藥物的兩重性是藥物作用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中成藥也不例外,中成藥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應。
            1 中成藥使用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
            (1)中藥自身的藥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應;
            (2)特異性體質對某些藥物的不耐受、過敏等;
            (3)方藥證候不符,如辨證不當或適應證把握不準確;
            (4)長期或超劑量用藥,特別是含有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如朱砂、雄黃、蟾酥、附子、川烏、草烏、北豆根等,過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適當?shù)闹兴幓蛑形魉幍穆?lián)合應用。
            2 中成藥使用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有多種類型,臨床可見以消化系統(tǒng)癥狀、皮膚粘膜系統(tǒng)癥狀、泌尿系統(tǒng)癥狀、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循環(huán)系統(tǒng)癥狀、呼吸系統(tǒng)癥狀、血液系統(tǒng)癥狀、精神癥狀或過敏性休克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不良反應,可表現(xiàn)為其中一種或幾種癥狀。
            3 臨床上預防中成藥不良反應,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用藥觀察及中藥不良反應監(jiān)測,完善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制度。
            (2)注意藥物過敏史。對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應密切觀察其服藥后的反應,如有過敏反應,應及時處理,以防止發(fā)生嚴重后果。
            (3)辨證用藥,采用合理的劑量和療程。尤其是對特殊人群,如嬰幼兒、老年人、孕婦以及原有臟器損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應注意用藥方案。
            (4)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中、西藥并用時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藥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
            (5)需長期服藥的患者要加強安全性指標的監(jiān)測。
            三、中成藥臨床應用原則
            (一)中成藥臨床應用基本原則
            1 辨證用藥
            依據(jù)中醫(yī)理論,辨認、分析疾病的證候,針對證候確定具體治法,依據(jù)治法,選定適宜的中成藥。
            2 辨病辨證結合用藥
            辨病用藥是針對中醫(yī)的疾病或西醫(yī)診斷明確的疾病,根據(jù)疾病特點選用相應的中成藥。臨床使用中成藥時,可將中醫(yī)辨證與中醫(yī)辨病相結合、西醫(yī)辨病與中醫(yī)辨證相結合,選用相應的中成藥,但不能僅根據(jù)西醫(yī)診斷選用中成藥。
            3 劑型的選擇
            應根據(jù)患者的體質強弱、病情輕重緩急及各種劑型的特點,選擇適宜的劑型。
            4 使用劑量的確定
            對于有明確使用劑量的,慎重超劑量使用。有使用劑量范圍的中成藥,老年人使用劑量應取偏小值。
            5 合理選擇給藥途徑
            能口服給藥的,不采用注射給藥;能肌內(nèi)注射給藥的,不選用靜脈注射或滴注給藥。
            (二)聯(lián)合用藥原則
            1 中成藥的聯(lián)合使用
            1.1當疾病復雜,一個中成藥不能滿足所有證候時,可以聯(lián)合應用多種中成藥。
            1.2 多種中成藥的聯(lián)合應用,應遵循藥效互補原則及增效減毒原則。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藥原則上不宜疊加使用。
            1.3 藥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藥物應避免重復使用。
            1.4 合并用藥時,注意中成藥的各藥味、各成分間的配伍禁忌。
            1.5 一些病證可采用中成藥的內(nèi)服與外用藥聯(lián)合使用。
            2 中成藥與西藥的聯(lián)合使用
            針對具體疾病制定用藥方案時,考慮中西藥物的主輔地位確定給藥劑量、給藥時間、給藥途徑。
            2.1 中成藥與西藥如無明確禁忌,可以聯(lián)合應用,給藥途徑相同的,應分開使用。
            2.2 應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藥聯(lián)合使用,也應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藥聯(lián)合使用。
            3 孕婦使用中成藥的原則
            3.1 妊娠期婦女必須用藥時,應選擇對胎兒無損害的中成藥。
            3.2 妊娠期婦女使用中成藥,盡量采取口服途徑給藥,應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根據(jù)中成藥治療效果,應盡量縮短妊娠期婦女用藥療程,及時減量或停藥。
            3.3 可以導致妊娠期婦女流產(chǎn)或對胎兒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藥,為妊娠禁忌。此類藥物多為含有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組份,如砒霜、雄黃、輕粉、斑蝥、蟾酥、麝香、馬錢子、烏頭、附子、土鱉蟲、水蛭、虻蟲、三棱、莪術、商陸、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巴豆等。
            3.4 可能會導致妊娠期婦女流產(chǎn)等副作用,屬于妊娠慎用藥物。這類藥物多數(shù)含有通經(jīng)祛瘀類的桃仁、紅花、牛膝、蒲黃、五靈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氣破滯類的枳實、大黃、芒硝、番瀉葉、郁李仁等,辛熱燥烈類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竅類的冬葵子、瞿麥、木通、漏蘆等。
            4 兒童使用中成藥的原則
            4.1 兒童使用中成藥應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生理特點,選擇恰當?shù)乃幬锖陀盟幏椒ǎ瑑和谐伤幱盟巹┝?,必須兼顧有效性和安全性?BR>4.2 宜優(yōu)先選用兒童專用藥,兒童專用中成藥一般情況下說明書都列有與兒童年齡或體重相應的用藥劑量,應根據(jù)推薦劑量選擇相應藥量。
            4.3 非兒童專用中成藥應結合具體病情,在保證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據(jù)兒童年齡與體重選擇相應藥量。一般情況3歲以內(nèi)服1/4成人量,3~5歲的可服1/3成人量,5~10歲的可服1/2成人量,10歲以上與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4.4 含有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藥,或者含有對小兒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藥,應充分衡量其風險/收益,除沒有其它治療藥物或方法而必須使用外,其它情況下不應使用。
            4.5 兒童患者使用中成藥的種類不宜多,應盡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徑給藥,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
            4.6 根據(jù)治療效果,應盡量縮短兒童用藥療程,及時減量或停藥。
            四、補益中成藥概述
            補益中成藥是以益氣、補血、滋陰、助陽的藥物(人參、黃芪、黃精、玉竹、當歸、熟地、女貞子、鹿茸、肉蓯蓉等)為主組成,具有補養(yǎng)人體氣、血、陰、陽,增強抗病機能等作用,用以治療各種虛證的中成藥。
            所謂虛證,一般說來,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人的氣、血、陰、陽有著互相依存的關系。氣虛和陽虛是表示機體活動能力的衰退,血虛和陰虛是體內(nèi)陰血津液等物質的虧損。在臨床上陽虛每兼氣虛,氣虛常致陽虛;陰虛每兼血虛,血虛亦可導致陰虛。
            氣和血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二者是互相生成和互相依賴的。所以,氣血兩虧的病癥,更是臨床多見的。陰和陽在病理和癥狀上,雖各有重點,但陰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為用的(陰陽互根),在病理變化上?;ハ嘤绊?,不能截然分開。所以,陰陽兩虛的病癥,也是臨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因此,補氣養(yǎng)血和滋陰助陽的藥物,在中成藥的處方中,是經(jīng)常配伍應用的。
            氣虛:指脾氣虛和肺氣虛而言。脾氣虛則癥見:氣短懶言,倦怠無力,飲食不振,腹脹便溏;如果氣虛下陷,則見脫肛,婦女子宮下垂等癥。肺氣虛癥則見:少氣,氣息不能續(xù)接,說話聲音低弱,易出虛汗,勞動則喘促等癥。氣虛雖有脾氣虛與肺氣虛之分,但脾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氣”。而肺氣的來源,則又賴于脾胃運化水谷之精華以潤養(yǎng),故補氣以補脾為主。脾氣旺,則肺氣自充,健脾則可以補氣。血虛:主要由于久病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所致。癥見面色萎黃,口唇及爪甲蒼白,沒有紅潤顏色,頭暈、耳鳴、心悸、失眠以及婦女月經(jīng)不調等癥。氣血兩虛:癥見氣短懶言,身體乏力,動則氣喘,面色萎黃,唇爪蒼白,頭暈目花,心悸失眠等癥。陰虛:主要指腎陰不足,津液虧耗而言。癥見身體消瘦,肌肉枯澀,咽干口燥,五心煩熱,腰酸腿軟,頭暈耳鳴,目澀昏暗,甚則骨蒸盜汗,潮熱顴紅等癥。陽虛:指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而言。由于“腎為先天之本”,腎陽又是一身之陽,所以助陽的中成藥是以溫補腎陽為主。腎陽衰弱癥見:畏寒肢冷,陽萎遺精,腰酸腿軟,小便頻數(shù),精神不振等癥。陰陽兩虛:指氣血兩虧,陰陽俱虛的病癥。癥見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陽痿遺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熱等。
            五、補益中成藥分類和適應證
            補益中成藥分為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陰陽雙補六種。
            (一)補氣中成藥
            以補氣藥如人參、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等藥為主藥組方而成,功能補益脾肺,適用于脾肺氣虛證。癥見肢體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動則氣促、面色萎黃、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弱或虛大,甚或虛熱自汗,或脫肛、子宮脫垂等。
            表1 常用補氣中成藥

            藥名

              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人參健脾丸

            人參、白術、茯苓、山藥、陳皮、木香、砂仁、黃芪(蜜炙)、當歸、酸棗仁(炒)、遠志(制)。

            健脾益氣,和胃止瀉。

            脾胃虛弱引起的飲食不化,脘痞嘈雜,惡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

             

            玉屏風口服液

            黃芪、防風、白術(炒)

            益氣,固表,止汗。

            表虛不固、自汗惡風、面色晄白,或體虛易感風邪者。

             

            四君子丸

            黨參、白術(炒)、茯苓、炙甘草

            益氣健脾。

            脾胃氣虛,胃納不佳,食少便溏。

             

            生脈飲

            人參、麥冬、五味子

            益氣復脈,養(yǎng)陰生津。

            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脈微自汗。

             

            樂兒康糖漿

            黨參、太子參、黃芪、茯苓、山藥、薏苡仁、麥冬、制何首烏、大棗、焦山楂、炒麥芽、陳皮、桑枝

            益氣健脾,和中開胃。

            脾胃氣虛所致的食欲不振,面黃,身瘦;厭食癥,營養(yǎng)不良癥見上述證候者。

             

            啟脾丸

            人參、白術(炒)、茯苓、甘草、陳皮、山藥、蓮子(炒)、山楂、六神曲、麥芽(炒)、澤瀉。

            健脾和胃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便溏。

             

            補中益氣丸

            炙黃芪、黨參、炙甘草、白術(炒)、當歸、升麻、柴胡、陳皮。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脾胃虛弱,中氣下陷引起的泄瀉、脫肛、陰挺,癥見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泄、肛門下墜或脫肛,子宮脫垂。

             

            固本咳喘片

            黨參、白術(麩炒)、茯苓、麥冬、補骨脂(鹽炒)、制甘草、五味子。

            益氣固表,健脾補腎。

            脾虛痰盛,腎氣不固所致的咳嗽,痰多,喘息氣促,動則喘劇;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見上述證候者。

             

            參苓白術散

            人參、茯苓、白術(炒)、山藥、白扁豆(炒)、蓮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補脾胃,益肺氣。

            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香砂六君丸

            木香、砂仁、黨參、白術(炒)、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制)。

            益氣健脾,和胃。

            脾虛氣滯,消化不良,癥見噯氣食少,脘腹脹滿,大便溏泄。

             

            香砂枳術丸

            木香、枳實(麩炒)、砂仁、白術(麩炒)。

            健脾開胃,行氣消痞。

            脾虛氣滯,脘腹痞悶,食欲不振,大便溏軟。

            忌食生冷食物。

            復芪止汗顆粒

            黃芪、黨參、麻黃根、炒白術、煅牡蠣、五味子(蒸)。

            益氣,固表,斂汗。

            氣虛不固,多汗,倦怠,乏力。

             

            養(yǎng)心氏片

            黃芪、黨參、丹參、葛根、淫羊藿、山楂、地黃、當歸、黃連、醋延胡索、靈芝、人參、炙甘草。

            益氣活血、化淤止痛。

            氣虛血瘀所致的胸痹,癥見心悸氣短,胸悶,心前區(qū)刺痛;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孕婦慎用。

            養(yǎng)胃顆粒

            炙黃芪、黨參、白芍、甘草、陳皮、香附、烏梅、山藥。

            養(yǎng)胃健脾,理氣和中。

            脾虛氣滯所致的胃痛,癥見胃脘不舒,脹滿疼痛,噯氣食少;慢性萎縮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忌生冷、油膩、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戒煙酒。

            健脾丸

            黨參、白術(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健脾開胃。

            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益心丸

            紅參、牛角尖粉、蟾酥、冰片、紅花、人工牛黃、附片(黑順片)、人工麝香、三七、安息香、珍珠。

            益氣溫陽,活血止痛。

            心氣不足,心陽不振,淤血閉阻所致的胸痹、癥見胸悶心痛、心悸氣短、畏寒肢涼,乏力自汗、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孕婦禁用。月經(jīng)期慎用。

            益心舒膠囊

            人參、麥冬、五味子、黃芪、丹參、川芎、山楂。

            益氣復脈,活血化瘀,養(yǎng)陰生津。

            氣陰兩虛,瘀血阻脈所致的胸痹,癥見胸痛胸悶,心悸氣短,脈結代;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益心通脈顆粒

            黃芪、人參、北沙參、玄參、丹參、川芎、郁金、炙甘草。

            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

            氣陰兩虛,瘀血阻絡所致的胸痹,癥見胸悶心痛,心悸氣短,倦怠汗出,咽喉干燥;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益腦寧片

            炙黃芪、黨參、麥芽、制何首烏、靈芝、女貞子、墨旱蓮、槲寄生、天麻、鉤藤、丹參、赤芍、地龍、山楂、琥珀。

            益氣補腎、活血通脈。

            氣虛血瘀,肝腎不足所致的中風、胸痹,癥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肢體麻木或胸痛,胸悶,憋氣;中風后遺癥、冠心病心絞痛及高血壓病見上述證候者。

            孕婦慎用。

            (二)補血中成藥
            以補血藥如熟地黃、當歸、白芍、阿膠等為主藥組方而成,或配以補氣藥,以益氣生血。功能補血營血,適用于血虛病證。癥見面色無華、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婦女經(jīng)水愆期、量少色淡、脈細數(shù)或細澀、舌質淡紅、苔滑少津等。
            表2 常用補血中成藥

            藥名

               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女金丸

            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黨參、白術(炒)、茯苓、甘草、肉桂、益母草、牡丹皮、沒藥(制)、延胡索(醋制),藁本、白芷、黃岑、白薇、香附(醋制)、砂仁、陳皮、赤石脂()、鹿角霜、阿膠。

            調經(jīng)養(yǎng)血,理氣止痛。

            營血不足,氣滯血瘀所致的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小腹脹痛,腰腿酸疼。

            孕婦慎用。

            四物合劑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

            調經(jīng)養(yǎng)血。

            營血虛弱,月經(jīng)不調。

             

            當歸養(yǎng)血丸

            當歸、白芍(炒)、地黃、炙黃芪、阿膠、牡丹皮、香附(制)、茯苓、杜仲(炒)、白術(炒)。

            養(yǎng)血調經(jīng)。

            氣血兩虛,月經(jīng)不調。

             

            婦良片

            當歸、熟地黃、續(xù)斷、白芍、山藥、白術、地榆炭、白芷、煅牡蠣、海螵鞘、阿膠珠、血余炭。

            補血健脾,固經(jīng)止帶。

            血虛脾弱所致月經(jīng)不調、帶下病、癥見月經(jīng)過多,持續(xù)不斷,崩漏色淡,經(jīng)后少腹痛,頭暈目眩,面色無化或帶多清稀。

            帶下腥臭、血色暴崩、紫色成塊及經(jīng)前、經(jīng)期腹痛患者慎服。

            婦康寧片

            白芍、香附、當歸、三七、醋艾炭、麥冬、黨參、益母草。

            養(yǎng)血理氣,活血調經(jīng)。

            血虛氣滯所致的月經(jīng)不調,癥見月經(jīng)周期后錯,經(jīng)水量少、有血塊,經(jīng)期腹痛。

            孕婦慎用。

            復方雞血藤膏

            滇雞血藤膏粉、川牛膝、續(xù)斷、紅花、黑豆、糯米、飴糖。

            補血,活血,調經(jīng)。

            血虛、手足麻木、關節(jié)酸痛、月經(jīng)不調。

            孕婦慎用。

            養(yǎng)血榮筋丸

            當歸、雞血藤、何首烏(黑豆酒炙)、赤芍、續(xù)斷、桑寄生、鐵絲威靈仙(酒炙)、伸筋草、透骨草、油松節(jié)、鹽補骨脂、黨參、炒白術、陳皮、木香、赤小豆。

            養(yǎng)血榮筋,祛風通絡。

            陳舊性跌打損傷,癥見筋骨疼痛,肢體麻木,肌肉萎縮,關節(jié)不利。

            孕婦禁用。

            養(yǎng)血生發(fā)膠囊

            熟地黃、當歸、羌活、木瓜、川芎、白芍、菟絲子、天麻、制何首烏。

            養(yǎng)血補腎,祛風生發(fā)。

            斑禿,全禿,脂溢性頭發(fā)、頭皮發(fā)癢,頭屑多、油脂多與病后、產(chǎn)后脫發(fā)。

             

            健脾生血片

            黨參、茯苓、炒白術、甘草、黃芪、山藥、炒雞內(nèi)金、醋龜甲、山麥冬、醋南五味子、龍骨、煅牡蠣、大棗、硫酸亞鐵。

            健脾和胃,養(yǎng)血安神。

            脾胃虛弱及心脾兩虛所致的血虛證,癥見面色萎黃或咣白,食少納呆,脘腹脹悶,大便不調,煩躁多汗,倦怠無力,舌胖色淡、苔薄白,脈細弱;缺鐵性貧血見上述證候者。

            忌茶。勿與含鞣質類藥物合用。

            濕毒清膠囊

            地黃、當歸、丹參、蟬蛻、苦參、白鮮皮、甘草、黃岑、土茯苓。

            養(yǎng)血潤燥,祛風止癢。

            血虛風燥所致的風瘙癢,癥見皮膚干燥、脫屑、瘙癢,伴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皮膚瘙癢癥見上述證候者。

            孕婦及過敏體質者慎服。忌食辛辣、海鮮之品。

             

            (三)氣血雙補中成藥
            以補氣藥如人參、黨參、白術、炙甘草等與補血藥如熟地黃、當歸、白芍、阿膠等并用組方而成,功能氣血雙補。適用于氣血兩虛證,癥見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肢體倦怠、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細等。
            表3 常用氣血雙補中成藥

            藥名

              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人參首烏膠囊

            紅參、制何首烏。

            益氣養(yǎng)血。

            氣虛兩虛所致的須發(fā)早白,健忘失眠,食欲不振,體疲乏力;神經(jīng)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八珍丸

            黨參、白術(炒)、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

            補氣益血。

            氣血兩虛,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經(jīng)過多。

             

            八珍益母丸

            益母草、黨參、白術(炒)、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

            補氣血,調月經(jīng)。

            婦女氣血兩虛,體弱無力,月經(jīng)不調。

             

            十全大補丸

            黨參、白術(炒)、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黃、炙黃芪、肉桂。

            溫補氣血。

            氣血兩虛,面色蒼白,氣短心悸,頭暈自汗,體倦乏力,四肢不溫,月經(jīng)量多。

             

            人參養(yǎng)榮丸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炙甘草、當歸、熟地黃、白芍(麩炒)炙黃芪、陳皮、遠志(制)、肉桂、五味子(酒蒸)。

            溫補氣血

            心脾不足,氣血兩虧,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虛弱。

             

            八寶坤順丸

            熟地黃、地黃、白芍、當歸、川芎、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母草、黃芩、牛膝、橘紅、沉香、木香、砂仁、琥珀。

            養(yǎng)血調經(jīng)。

            氣血兩虛,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期腹痛,腰腿酸疼,足跗浮腫。

             

            山東阿膠膏

            阿膠、黨參、白術、黃芪、枸杞子、白芍、甘草。

            補益氣血,潤燥。

            氣血兩虛所致的虛勞咳嗽,吐血。婦女崩漏,胎動不安。

             

            烏雞白鳳丸

            烏雞(去毛爪腸)、鹿角膠、鱉甲(制)、牡蠣(煅)、桑螵蛸、人參、黃芪、當歸、白芍、香附(醋制)、天冬、甘草、地黃、熟地黃、川芎、銀柴胡、丹參、山藥、芡實(炒)、鹿角霜。

            補氣養(yǎng)血,調經(jīng)止帶。

            氣血兩虛,身體瘦弱,腰膝酸軟,月經(jīng)不調,崩漏帶下。

             

            升血顆粒

            皂礬、黃芪、山楂、新阿膠、大棗。

            補氣養(yǎng)血。

            氣血兩虛所致的面色淡白,眩暈、心悸、神疲乏力、氣短;缺鐵性貧血見上述證候者。

            禁用茶水沖服。

            產(chǎn)復康顆粒

            益母草、當歸、人參、黃芪、何首烏、桃仁、蒲黃、熟地黃、香附(制)、昆布、白術、黑木耳。

            補氣養(yǎng)血,排瘀生新。

            產(chǎn)后出血過多,氣血俱虧,腰腿酸軟,倦怠無力等。

             

            當歸補血口服液

            當歸、黃芪。

            補養(yǎng)氣血。

            氣血兩虛證。

             

            阿膠補血口服液

            阿膠、熟地黃、黨參、黃芪、枸杞子、白術。

            補益氣血,滋陰潤肺。

            氣血兩虛所致的久病體弱,目昏,虛勞咳嗽。

             

            定坤丹

            人參、鹿茸、西紅花、雞血藤、三七、白芍、熟地黃、當歸、白術、枸杞子、黃芩、香附、茺蔚子、川芎、鹿角霜、阿膠、延胡索。

            滋補氣血,調經(jīng)舒郁。

            月經(jīng)不調,行經(jīng)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帶下,貧血衰,弱,血暈血脫,產(chǎn)后諸虛,骨蒸潮熱。

            忌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傷風感冒時停用。

            參茸固本片

            當歸、山藥(炒)、白芍(酒制)、茯苓、山茱萸、杜仲(炭)、枸杞子、牡丹皮、鹿茸血、澤瀉(鹽制)、熟地黃、五味子、鹿茸(去毛)、菟絲子(酒制)、紅參。

            補氣養(yǎng)血。

            氣血兩虧,諸虛百損,耳鳴目眩,四肢倦怠。

             

            復方阿膠漿

            阿膠、紅參、熟地黃、黨參、山楂。

            補氣養(yǎng)血。

            氣血兩虛,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及白細胞減少癥和貧血。

             

            養(yǎng)心定悸膏

            地黃、麥冬、紅參、大棗、阿膠、黑芝麻、桂枝、生姜、炙甘草。

            養(yǎng)血益氣,復脈定悸。

            氣虛血少,心悸氣短,心律不齊,盜汗失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結。

            腹脹便溏,食少苔膩者忌服

            益氣養(yǎng)血口服液

            人參、黃芪、黨參、麥冬、當歸、白術(炒)、地黃、制何首烏、五味子、陳皮、地骨皮、鹿茸、淫羊藿。

            益氣養(yǎng)血。

            氣血不足所致的氣短心悸,面色不華,體虛乏力。

             

            四)補陰中成藥
            以補陰藥如生地黃、麥冬、阿膠、白芍、百合、石斛、玉竹等為主藥組方而成,功能補陰虛不足。適用于陰虛證,癥見肢體羸瘦、頭暈耳鳴、潮熱顴紅、五心煩熱、口燥咽干、虛煩不眠、大便干燥、小便短黃,甚則骨蒸盜汗、嗆咳無痰、夢遺滑精、腰酸背痛、脈沉細數(shù)、舌紅少苔、少津等。
            表4 常用補陰中成藥

            藥名

              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二冬膏

            天冬、麥冬。

            養(yǎng)陰潤肺。

            肺陰不足引起的燥咳痰少,痰中帶血,鼻干咽痛。

            消化不良,便溏者忌服。

            二至丸

            女貞子(蒸)、墨旱蓮。

            補益肝腎,滋陰止血。

            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經(jīng)量多。

             

            大補陰丸

            熟地黃、知母(鹽炒)、黃柏(鹽炒)、龜甲(制)、豬脊髓。

            滋陰降火。

            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咳嗽咯血,耳鳴遺精。

             

            心元膠囊

            制何首烏、丹參、麥冬等。

            滋腎養(yǎng)心,活血化瘀。

            胸痹心腎陰虛,心血瘀阻證,癥見胸悶不適,胸部刺痛或絞痛,或胸痛徹背,固定不移,入夜更甚,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腰酸膝軟,耳鳴頭暈等;冠心病穩(wěn)定型勞累性心絞痛、高脂血癥見上述證候者。

             

            六味地黃丸

            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滋陰補腎。

            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

             

            百合固金丸

            百合、地黃、熟地黃、麥冬、玄參、川貝母、當歸、白芍、桔梗、甘草。

            養(yǎng)陰潤肺,化痰止咳。

            肺腎陰虛,燥咳少痰,痰中帶血,咽干喉痛。

             

            陰虛胃痛顆粒

            北沙參、麥冬、石斛、川楝子、玉竹、白芍、甘草 。

            養(yǎng)陰益胃,緩急止痛。

            胃陰不足所致的胃脘隱隱灼痛,口干舌燥,納呆干嘔;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見上述證候者。

             

            麥味地黃丸

            麥冬、五味子、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滋腎養(yǎng)肺。

            肺腎陰虧,潮熱盜汗,咽干咳血,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消渴。

             

            杞菊地黃丸

            枸杞子、菊花、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滋腎養(yǎng)肝。

            肝腎陰虧,眩暈耳鳴,羞明畏光,迎風流淚,視物昏花。

             

            明目地黃丸

            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枸杞子、菊花、當歸、白芍、蒺藜、石決明(煅)。

            滋腎、養(yǎng)肝、明目。

            肝腎陰虛,目澀畏光,視物模糊,迎風流淚。

             

            知柏地黃丸

            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滋陰降火。

            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口干咽痛,耳鳴遺精,小便短赤。

             

            金果含片

            地黃、玄參、西青果、蟬蛻、胖大海、麥冬、南沙參、太子參、陳皮。

            養(yǎng)陰生津,清熱利咽

            肺熱陰傷所致的咽部紅腫、咽痛、口干咽燥;急、慢性咽炎見上述證候者。

            少數(shù)患者用藥后偶有惡心、上腹不適感。

            復明片

            羚羊角、蒺藜、木賊、菊花、車前子、夏枯草、決明子、人參、酒萸肉、石斛、枸杞子、菟絲子、女貞子、石決明、黃連、谷精草、木通、熟地黃、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地黃、檳榔。

            滋補肝腎,養(yǎng)陰生津,清肝明目。

            肝腎陰虛所致的羞明畏光,視物模糊;青光眼,初、中期白內(nèi)障見上述證候者。

            孕婦慎用。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首烏丸

            制何首烏、地黃、牛膝(酒制)、桑葚、女貞子(酒制)、墨旱蓮、桑葉(制)、黑芝麻、菟絲子(酒蒸)、金櫻子、補骨脂(鹽炒)、豨薟草(制)、金銀花(制)。

            補肝腎,強筋骨,烏須發(fā)。

             

            肝腎兩虛,頭暈目花,耳鳴,腰酸肢麻,須發(fā)早白;高脂血癥。

             

             

            養(yǎng)陰清肺膏

            地黃、麥冬、玄參、川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

            養(yǎng)陰潤燥,清肺利咽。

            陰虛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

             

            養(yǎng)陰降糖片

            黃芪、黨參、葛根、枸杞子、玄參、玉竹、地黃、知母、牡丹皮、川芎 虎杖、五味子。

            養(yǎng)陰益氣,清熱活血。

            氣陰不足,內(nèi)熱消渴,癥見煩熱口渴,多食多飲,倦怠無力;2型糖尿病見上述證候者。

             

            通樂顆粒

            何首烏、地黃、當歸、麥冬、玄參、麩炒枳殼。

            滋陰補腎,潤腸通便。

            陰虛便秘,癥見大便秘結,口干,咽燥,煩熱,以及習慣性、功能性便秘見于上述證候者。

            偶見上腹部不適或大便難以控制,一般不影響繼續(xù)治療。

            滋心陰口服液

            麥冬、赤芍、北沙參、三七。

            滋養(yǎng)心陰,活血止痛。

            心陰不足,胸痹心痛,心悸,失眠,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五)補陽中成藥
            以溫里藥和補陽藥如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蓯蓉、仙靈脾、鹿角膠、仙茅等為主藥組方,同時配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等滋陰之品,以助陽氣生化,并制陽藥溫燥。功能補腎助陽,適用于陽虛證。癥見腰膝酸痛、四肢不溫、酸軟無力、少腹拘急冷痛、小便不利,或小便頻數(shù)、陽痿早泄、肢體羸瘦、消渴、脈沉細或尺脈沉伏等。
            表5 常用補陽中成藥

            藥名

                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右歸丸

            熟地黃、炮附片、肉桂、山藥、酒萸肉、菟絲子、鹿角膠、枸杞子、當歸、鹽杜仲。

            溫補腎陽,填精止遺。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陽痿遺精,大便溏薄,尿頻而清。

             

            全鹿丸

            全鹿干、鎖陽(酒炒)、黨參、地黃、牛膝、熟地黃、楮實子、菟絲子、山藥、鹽補骨脂、枸杞子(鹽水炒)、川芎(酒炒)、肉蓯蓉、酒當歸、巴戟天、炙甘草、天冬、五味子(蒸)、麥冬、炒白術、覆盆子、鹽杜仲、芡實、花椒、茯苓、陳皮、炙黃芪、小茴香(酒炒)、鹽續(xù)斷、青鹽、葫蘆巴(酒炒)、沉香。

            補腎填精,健脾益氣。

            脾腎兩虧所致的老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尿次頻數(shù),崩漏帶下。

            陰虛火旺者禁用。

            龜鹿二仙膏

            龜甲、鹿角、黨參、枸杞子。

            溫腎益精,補氣養(yǎng)血。

            腎虛精虧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陽痿。

            脾胃虛弱者慎用。

            鹿龜補腎丸

            菟絲子()、淫羊藿()、續(xù)斷()、鎖陽()、狗脊()、酸棗仁()、制何首烏、炙甘草、陳皮()、鹿角膠()、熟地黃、龜甲膠()、金櫻子()、炙黃芪、山藥()、覆盆子()。<,/SPAN>

            壯筋骨,益氣血,補腎壯陽。

            身體虛弱,精神疲乏,腰腿酸軟,頭暈目眩,腎虧精冷,性欲減退,夜多小便,健忘失眠。

             

            龜齡集

            人參、鹿茸、海馬、枸杞子、丁香、穿山甲、雀腦、牛膝、鎖陽、熟地黃、補骨脂、菟絲子、杜仲、石燕、肉蓯蓉、甘草、天冬、淫羊藿、大青鹽、砂仁等。

            強身補腦,固腎補氣,增進食欲。

            腎虧陽弱,記憶減退,夜夢精溢,腰酸腿軟,氣虛咳嗽,五更溏瀉,食欲不振。

            忌生冷、刺激性食物。孕婦禁用。傷風感冒時停服。

            桂附地黃丸

            肉桂、附子()、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山藥、茯苓。

            溫補腎陽。

            腎陽不足,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飲喘咳,消渴。

            腎虛不足,腎火上炎者忌用。

            桂附理中丸

            肉桂、附片、黨參、白術(炒)、炮姜、炙甘草。

            補腎助陽,溫中健脾。

            腎陽衰弱,脾胃虛寒,癥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四肢厥冷。

            孕婦慎用。

            蛤蚧補腎膠囊

            蛤蚧、淫羊藿、麻雀(干)、當歸、黃芪、牛膝、枸杞子、鎖陽、黨參、肉蓯蓉、熟地黃、續(xù)斷、杜仲、山藥、茯苓、菟絲子、胡蘆巴、狗鞭、鹿茸。

            壯陽益腎,填精補血。

            身體虛弱,真元不足,小便頻數(shù)。

             

             

            (六)陰陽雙補中成藥
            以補陰藥如熟地黃、山茱萸、龜甲、何首烏、枸杞子和補陽藥如肉蓯蓉、巴戟天、附子、肉桂、鹿角膠等組方而成,功能陰陽雙補,適用于陰陽兩虛證。癥見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陽痿遺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熱等。
            表6 常用陰陽雙補中成藥

            藥名

              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七寶美髯顆粒

            制何首烏、當歸、補骨脂(黑芝麻炒)、枸杞子(酒蒸)、菟絲子(炒)、茯苓、牛膝(酒蒸)。

            滋補肝腎。

            肝腎不足,須發(fā)早白,遺精早泄,頭眩耳鳴,腰酸背痛。

             

            健腦補腎丸

            紅參、鹿茸、狗鞭、肉桂、金牛草、炒牛蒡子、金櫻子、杜仲炭、川牛膝、金銀花、連翹、蟬蛻、山藥、制遠志、炒酸棗仁、砂仁、當歸、龍骨()、煅牡蠣、茯苓、炒白術、桂枝、甘草、豆蔻、酒白芍。

            健腦補腎,益氣健脾,安神定志。

            脾腎兩虛所致的健忘,失眠,頭暈目眩,耳鳴,心悸,腰膝酸軟,遺精;神經(jīng)衰弱和性功能障礙見上述證候者。

            忌食生冷食物。

            強腎片

            鹿茸、山藥、山茱萸、熟地黃、枸杞子、丹參、補骨脂、牡丹皮、桑椹、益母草、茯苓、澤瀉、鹽杜仲、人參莖葉總皂苷。

            補腎填精,益氣壯陽。

            陰陽兩虛所致的水腫,腰痛,遺精,陽痿,早泄,夜尿頻數(shù);慢性腎炎和久治不愈的腎盂腎炎見上述證候者。

            孕婦慎用。

            腰痛丸

            杜仲葉(鹽炒),鹽補骨脂,狗脊(),斷續(xù),當歸,赤芍、炒白術、牛膝、澤瀉、肉桂、乳香(制)、土鱉蟲(酒炒)。

            補腎活血、強筋止痛。

            腎陽不足,瘀血阻絡所致的腰痛及腰肌勞損。

            孕婦禁用。陰虛火旺及實熱者慎用。

             

            六、補益中成藥使用注意
            1 必須辨別虛實真假,勿犯“虛虛實實”之戒?!按髮嵵?,反有贏狀”之真實假虛證,若誤用補益,則使實者愈實;“至虛之病,反有盛勢”之真虛假實證,若妄投攻伐,則致虛者更虛。
            2 體質強壯者不宜補,邪氣盛者慎用。
            3必須顧及脾胃,以防“虛不受補”。脾胃為生化之源,藥物的運化吸收,也賴脾胃之轉輸,故使用補益中成藥時,應注意調理脾胃,適當佐以健脾和胃、行氣消滯之品,以資生化。
            4 須根據(jù)虛證的緩急,緩補或峻補分施,或確定丸、散劑的應用。
            5服藥時間以空腹或飯前為佳。
            七、老年人服用補益中成藥的原則
            1 藥量品種選擇要得當,補藥服用要有針對性
            老年人用藥,劑量宜從輕,最好選用安全有效的藥材治病。因老人氣血虛弱,不能載藥,若用重劑,常產(chǎn)生腹脹、少食、嘔吐、煩躁等不良反應。一般來說,為了保障治療安全,60~69歲的老年人,中藥用量應為成人的3/4,或取《藥典》標準劑量的最輕量為好;70~79歲的老年人,用藥量應為成人量的3/5;80~89歲老年人,用藥量應為成人量的1/2;90歲以上的老年人,應仿小兒劑量投藥。特殊情況不拘此例。若用保健藥物,劑量應較治療量輕,減少用藥品種、次數(shù)和時間,糾正那種用藥越多保險系數(shù)越大、“好藥”、“貴藥”對人有益無害的不正確觀念。
            老年人用藥,藥物宜平和。對于如川烏、草烏、巴豆等劇毒藥物,宜不用或慎用,以免克伐臟腑,造成中毒,使正氣難復。要盡量選擇那些既能治病,毒副作用又較小的藥物,切忌急于求成。老年人慢性病多,病情比較復雜,恢復須假以時日。所以用藥以丸散、顆粒劑、膠囊劑等較適合。用丸散等中成藥治病,不僅服用方便,而且可以持久。由于這些藥物經(jīng)過加工,用量較輕,又可避免發(fā)生毒副作用。對于那些“厭于藥而喜于食”的老人,采用甘平無毒易食的藥物,制成藥膳、點心、菜肴,也能收到良效。
            而補藥、保健藥物的使用,則要強調針對性。老年人病后康復期的虛證,以及衰老的氣血陰陽之虛,都各有不同的臨床征兆可尋,其中尚不乏虛實夾雜表現(xiàn)。在尚未弄清體虛性質或疾病已愈時,最好不要吃藥,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對身體恢復也許更為有益。
            2 注意體質差異,抓住用藥時機
            對于老年人來說,服用中藥更應強調體質的差異,恰當選用藥物,以求取得更好療效。例如,有的老人年已八十,面色紅潤,屬于“陽獨盛”之體,這種情況下不論本人患什么病,臨床用藥都要注意補陰清火。有的老人年剛六十,形體瘦弱,面色萎黃,倦怠乏力,氣短自汗,納呆少食,腹脹便溏,舌淡胖,脈緩弱,平素諸多脾虛見證,此時不論本人患什么病,在用藥時都須兼以健脾補氣。
            用藥的時機則是關系到治病成敗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老人患病,由于體虛邪盛,邪因虛而進,易成正不勝邪之格局,致疾病朝著危重方向急轉直下。所以老年人身體如有不適,應及時就醫(yī),抓住最佳治療時機在醫(yī)生的指導下用藥,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3 中病即止,顧護脾胃
            “顧護脾胃”是中醫(yī)很有特色的治療老年病的方法。老年人患病,凡用藥治療過程中飲食不減,消化機能旺盛者,常??共∧芰?,病后恢復快。反之,若胃氣不復,則抗病能力差,疾病也難以治愈。因此,強調顧護脾胃,就意味著保存老人的抗病能力和生存能力。顧護脾胃的用藥方法很多,凡屬對脾胃有損害的藥物,老人宜放在飯后服用,用量和療程均須嚴格掌握,同時中病即止,經(jīng)過治療后癥狀消失,就要及時停藥,這也是顧護脾胃的方法之一。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  張來賓)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日韩妖精一区二区无码视频,亚洲综合另类欧在线美
            <b id="xuif5"><legend id="xuif5"></legend></b>

            <ul id="xuif5"></ul>

            <dfn id="xuif5"><label id="xuif5"></label></dfn>

                  1. <blockquote id="xuif5"><th id="xuif5"></th></blockquote>
                      中日韩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又爽又黄的视频免费看|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AV| 成年人在线视频第一页|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自在线观看|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拍| 欧美精品一线一区二区三区| 房事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99久久只有精品免费| 思思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午夜在线欧美曰韩精品影视| 五月天激情无码AV天堂| 97国产自在线拍| 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热久久|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麻豆国产美女遭强高潮免费视频| 看免费毛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一页丝袜| 麻豆亚洲福利电影| AV无码不卡免费网址|